表13-5所列统计数据表明,如不加除氮装置,氮对碳和氢测定都有影响,虽对氢的影响较小(置信区间小),但对碳的影响却十分明显(t值大,置信区间大),因此必须除去。
目前一般采用吸收法除氮。可作为吸收剂的试剂很多,诸如:粒状二氧化锰、重铬酸钾、高锰酸钾、三氧化铬、二苯胺的浓硫酸溶液,以及能和氮氧化物起反应的其他有机化合物等。据有关资料介绍,其中以二氧化锰为最好。它能在室温下定量地吸收氮氧化物。目前,国外标准大多采用它来除氮。经过我们的试验,证明二氧化锰除氮效果显著、可靠,使用寿命长,是一种比较好的除氮试剂。我们用邻氨基苯甲酸和二硝基苯甲酸进行了验证,虽然此时产生的氮的氧化物较多,有时能高达24mg,但根据数理统计,氢的测定值和理论值没有显著差异。碳的测定值和理论值相比也没有显著差异,说明利用二氧化锰除氮是有效的。
②煤中氮对碳、氢测定的影响
前面所述的含氮有机试剂试验已证明,氮对氢的影响很小,而煤中含氮量少,故氮对氢测定的影响更可以忽略不计。氮对碳的影响,由表13-6所列的试验数据可以看出:未加除氮装置的碳值系统偏高,偏高的幅度随煤中氮含量、煤种和燃烧情况不同而异,一般为(0.1~0.5)%。如果将二氧化锰管的增量近似的都当成是吸收的二氧化氮的质量,则煤燃烧后氮变成二氧化氮的转化率一般为(20~60)%。
(4)关于二氧化锰制备方法、装填长度和失效更换问题
① 二氧化锰吸收氮氧化物的效能和制备方法有很大关系,我们比较了用几种不同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锰的活性。其中用新标准介绍的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锰呈棕褐色,质地疏松,吸收率比其他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锰显著的高。
②试验证明:二氧化锰装填长度在14cm以上时,才能完全除去氮氧化物,当装填长度小于7cm时(约为U形管的1/4),氮氧化物吸收不完全,因此,除氮装置采用直径15mm、装药部分高 120mm 的U形管,其尾部1/3装无水氯化钙或无水过氯酸镁,其余部分装粒状二氧化锰,装填长度应在14cm 以上,也可充满U形管。U形管中留不留“混合室”,(即不装试剂的空间)关系不大。
③上述除氮装置的有效使用次数一般为50样次。由于每次测定产生的氮氧化物不一样,故很难说准做多少次试验就该更换。为此可用装有氧化氨指示胶的检氮管来检查。检查试验可在每天炉子升温过程中燃烧少量媒样来单独进行,也可直接将少许指示胶(只要能看出颜色变化即可)装在二氧化碳吸收管的进口放棉花处(由于指示胶在处理过程中使用了浓盐酸,不能装在二氧化锰管内),在煤样测定过程中进行监视,如果发现指示胶由草绿色变成血红色,即说明二氧化锰已经失效,需要更换。
6“3.4.5空白试验”
(1)空白的存在
最早标准GB476—64中规定的空白试验方法是在接上吸收系统后,通氧气和灼烧30min,称重后再通氧气灼烧1h,如果每个U形管的质量同前次相差不超过0.0005g就可以进行正式测定。在计算氢含量时,并不考虑空白值的影响。这实际上只是U形管的质量恒定试验。
事实上用上述方法所得U形管的质量变化和按与煤样测定相同的操作步骤(但不加煤样)做空白试验时、其他U形管的质量变化,虽然可以不超过0.5mg,但吸水管的增量却大大超过0.5mg。随天气和季节变化,一般在(0.0015~0.0035)g之间,有时还更高(当空气湿度变化不大时,它基本保持恒定),因此,如果不考虑此影响,势必会使氢值偏高。
(2)空白的来源
在碳、氢测定中,影响空白的因素很多,诸如装置某部位漏气、氧气不纯、燃烧管引入脏物、净化系统失效或干燥塔受热等都可使空白增加。这些异常影响都可根据质量恒定试验来发现和克服。下面讲的是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空白的一些原因:
①瓷舟表面吸水:视空气湿度而定,冬、春季一般在0.5mg左右,夏、秋季一般在1mg左右。
②三氧化钨吸水。
③橡皮帽(或塞)受热分解,将引起吸水管和吸二氧化碳管的空白值增加,视加热时间和出口端的温度高低,一般在(0.2~0.5)mg左右。新的橡皮帽空自值很高,因此,在使用之前应预先在烘箱中烘(1~2)d。市面上所售的一种白色橡皮帽(或塞)在受热过程中,质量减少很多,始终不恒定,故不宜用作碳、氢测定。
此外,空白试验时间长,空白值也稍有增加(实际上也是橡皮帽的影响)。
试验证明:烘干的瓷舟极易“回潮”,在(5~10)min 内它们就又吸水而回至原来质量。所以想用干燥的方法来降低空白是行不通的。
(3)空白试验注意事项
①使三氧化钨达到空气干燥状态,每次试验加入的量尽量相等
②用保温套管调节燃烧管出口端的温度,使水蒸气既不在出口端凝结,又不致烧坏橡皮帽。如果温度高,不但吸水管空白增高,而且吸二氧化碳管也有空白.
③做空白试验时,除没有煤样外,其他操作步骤和做煤样试验的完全相同(移炉速度可不必那么严格)。
④由于U形管取下后,要冷到室温后,其质量才稳定,所以必须让它在天平旁放置几分钟后才能称量。
“3.5.1.2 在预先灼烧过的燃烧舟中称取粒度小于 0.2mm 的空气干燥煤样 0.2g……”
如果煤样未达到空气干燥状态,就会出现下列问题:
(1)在称样过程中,煤样失水或吸水,影响称量准确度,从而影响碳、氢测定准确度。
(2)在水分测定和碳、氢测定的时间间隔、以及从称量试样到试样放入炉内进行燃烧的时间间隔期间,由于试样吸水或失水而使氢测定值偏高或偏低。
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,除了应使煤样达到空气状态外,还必须尽量缩短水分测定和碳、氢测定的时间间隔,最好是同时进行。此外在称好试样后应立即进行试验,或暂时存放在不带干燥剂的自由空间尽量小的密闭容器中。
8“3.5.1.3接上已称量的吸收系统,并以120mL/min 的流量通入氧气。……把第一节炉移回原位。2min后,取下吸收系统,将磨口塞关闭,……第二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变化小于0.0005g,计算时忽略。”
对该条操作有以下说明:
(1)本修订版将供氧方式改为正压供氧。一是因为国际上多数国家标准都用正压供氧;二是减少对氧气的污染。负压供氧时,需先将氧气充入储气桶,然后再被吸人测量系统,氧气在储气桶内易被污染。
(2)正压供氧时,由于系统内为正压,因此在取吸收系统时,应先将之取下,放出多余的氧气,再关闭各吸收管的磨口塞;而负压供氧时,系统内为负压,取下吸收系统之前必须先关闭邻近下口瓶的U形管的磨口塞,停止排水抽气,使系统内压力与大气压达到平衡后,再关闭各吸收管磨口塞,然后取下。
(3)正压供氧下调节氧气流量时,系统内压力的变化会引起净化系统鹅头洗气瓶内溶液倒吸,因此本次修订取消了该洗气瓶。由于正压供氧,氧气没有储入储气桶、未受污染,所以不会影响净化效果。
(4)第二个吸收二氧化碳U形管质量变化小于0.0005g是表示二氧化碳吸收管质量已恒定。在实际操作中,第二个U形管的质量变化可能为正、也可能为负,计算时若考虑它,可能会对结果带来误差
碳、氢测定的精密度
根据多个化验室对多个煤样进行的协同试验结果,经数理统计后得同一化验室重复测定值间和不同化验室测定值间、在95%概率下的最大差值和最后确定的精密度值列于表13-7。